聊城市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欢迎您

2022年度山东省优秀网络辟谣作品征集活动系列展播(四)

来源: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日期: 2023-01-13

音视频类三等奖

那些奇怪的链接

山东省12333电话咨询服务中心

网络与你E起行

威海市委网信办 

山东省互联网传媒集团威海分公司

听吕剧扬正气系列视频

山东省吕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吕剧院)

平面类三等奖

封印“妖怪”,迎真相

齐鲁网1.jpg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H5)

2.png

辟谣游戏技能包——动动手指,粉碎涉青谣言严防“次生疫情”

信网3.jpg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H5)

4.png

人言可畏

寿光市公安局

11.jpg

22.jpg

33.jpg

7.jpg

44.jpg

文章类三等奖

关于银行做好扫除网络谣言、清朗网络空间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

沂水农商银行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同时也加剧了一些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如何扫除网络谣言,清朗网络空间,为银行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已经迫在眉睫。

一、基本现状

谣言,是一种没有实施依据、捏造的新把戏。网络谣言,指的是在互联网环境下,触动公众兴趣点的未经证实就大肆传播的信息。网络谣言大多披着能够迷惑公众思维的“真实”迷彩,引发公众大量的转发。当前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危害越来越大,甚至已经演变成一种互联网顽疾。银行作为经营信用的服务性金融机构,若被网络谣言缠身必定产生舆情风险,如若处理不当,会直接影响到银行的口碑和声誉进而对客户的维护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扫除网络谣言,清朗网络空间”对银行来说是义不容辞非常有必要的一件事情。

二、清朗网络空间对银行发展带来的好处

(一)能够最大程度助力银行转型发展

健康的网络空间,可以有效促进银行的转型发展。可以帮助银行实现良好的大数据分析及管理,在健康的网络空间下,银行可以将大数据放心导入到相应系统中。在风险管控方面,实现由人工控制转变为系统控制、分散控制转变为后台集中控制,形成多方位、全立体的风险防控体系。在信贷管理方面,通过数据建模,可对存量信贷客户实现自动分类管理,对新客户实现准入筛查,对可能出现重大风险预警的客户,直接拦截放款,对由于特殊情况需要准入的客户,人工进行审批并实现痕迹化管理。同时在信贷利率定价方面,可以按照大数据控制,实现差别定价、自主确定、动态调整、“优惠有痕”的原则规范贷款利率。

(二)能够最大程度建立银行品牌形象

对于银行而言,品牌是市场和客户对银行质量及服务的认可,而清朗的网络空间对银行塑造现代化农村金融机构的公众形象更是十分重要。只有拥有良好的网络空间,银行才能在做好网络信息宣传方面更好、更广、更深。良好的品牌形象对内能鼓舞员工、凝聚力量,对外能树立和提升行业形象,为银行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只有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才能促使客户对银行产生偏好,从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给银行创造区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品牌资产价值。反观,如果没有清朗的网络空间,一旦出现银行相关谣言,通过网络便会出现连锁效应,不断扩大负面影响,对银行的发展就是致命性的。

三、扫除网络谣言的难点

(一) 个人方面

一是面对纷繁负责的信息环境,受社会阅历和教育程度的限制,公众的媒介素养水平不适应网络发展速度,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力不足以理性对待各种信息,因此易受从众心理影响。二是在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大部分人会接受好友、亲属的被动传播,因此对他们分享的信息不仅不会去辨别反而极易产生认同感。2019年,位于辽宁的某银行因被盛传深陷财务危机,导致大批储户前往银行兑现,不仅造成银行网点正常秩序紊乱,更导致部分储户因恐慌提前支取存储丢失大量利息。当晚,当地公安便发布公告进行辟谣,并对相关造谣人员进行治安拘留。

(二) 媒体方面

一是由于媒体技术的推陈出新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在网络谣言发生后,会出现短暂的真空期,为了满足公众对信息的渴求,信息传播速度、传播形式慢慢取代了内容真实而被媒体越发重视。二是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选择、发布是一个层层把关的过程。自媒体的盛行大大削弱了“把关人”作用,网络推手为了博取关注和眼球,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公众心理追求,制造和传播符合公众心理期望的、温暖亲和的谎言,加剧了谣言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影响范围。

(三) 银行方面

一是社会舆论和金融消费者对银行的监督更加强化。目前由网点服务态度和服务效率的引发的网络谣言占据绝大多数,大部分博主有意截取部分内容进行大肆宣传发布,吸引公共眼球。导致银行在处置引导、品牌重塑方面难度愈发增大。二是在微博、微信等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缺乏自己的舆情检查平台,谣言等舆情多数是通过上级单位通知。日常执行谣言等舆情检查的手段多是组织大量人力漫无目的在网络搜索,很难保证工作质量。

四、对银行扫除网络谣言清朗网络空间的建议

(一) 高度重视谣言工作,增强谣言危机意识

一是将谣言等舆情防控及处置上升到银行的战略高度,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人,选拔一批责任心强、能力突出的人员负责谣言的关注、报告、处置等工作,发谣言等舆情,第一时间直面应对,确保处置效率,最大限度消除网络谣言影响,切实筑牢网络安全防线。二是加强员工培训,做到不传谣不信谣,并及时总结经验做法,找出问题和不足,保障网络工作的良性有序开展,净化一方网络净土。

(二)积极协调外部机构,建立联动应对机制。一是加强与当地宣传、网信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在主流权威媒体渠道上获得政策优势。二是主动寻求与专业机构合作,加强对谣言等舆情的监测力度和频度,确保第一时间知晓谣言动态,及时进行辟谣处理。三是加强与媒体的交流与联系,确保发生谣言等舆情时,能够及时获取发声平台和渠道。

打好“斩谣除讹”组合拳 护航乡村发展振兴路

蒋婷婷 王青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给三农发展带来了福音,但一些自媒体和不法机构打着乡村振兴的幌子,为博取眼球或是谋取不法利益,对政策肆意篡改,造成了不良后果。

裹着糖衣的谣言,你分得清么?

比如“国家乡村振兴局:23类项目可以申请补贴,数额超千亿”。还有不法之徒假借乡村振兴的幌子,伪造实施方案,意图实施诈骗。近期发现有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办公室”名义,印发“《共同富裕专项补助资金拨付实施方案》”建立有关微信群或下载APP,分类型要求支付不同金额并领取红利的活动。”

“谣言猛于虎”。其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谣言多通过自媒体平台传播,有的为博取眼球故弄玄虚,有的给政策做不实解读,更有甚者打着乡村振兴的名义实施诈骗。谣言层出不穷,民生领域成为重灾区,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依据谣言“维权”,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一些惠民政策成了扰民之举,挑拨了正常的干群关系,影响了乡村振兴的建设步伐。

探究谣言产生的根源

一些自媒体为何热衷干这种缺德的事?根子还在流量情节,根本目的还是利益套现。

相对而言,由于农村文化生活不如城市丰富多彩,农民在手机上浏览的时间更长,而农民的辨别意识相对较弱,但转发传播能力又相对较强,再加上各平台的机器算法对政策方面的把关还是短板,人工审查又严重不足,这就让一些自媒体钻了这个空子。

黎里曾经说过:“没有火就不会有烟,没有重重疑惑,就不会有纷纷谣言。”老舍进一步阐述的谣言的来源,因为根本没有正确消息,谣言反倒能立竿见影。谣言的快速传播与传播技术的先进性、民众的判断力、社会心理、造谣传谣成本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在特定时空情境中交织复合,为谣言的孕育和潜伏提供了基质和温床。

“斩谣除讹”护航乡村振兴在路上

谣言的散布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扰乱了正常的工作秩序,成了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铲除谣言滋生的土壤。

加强对自媒体的监管,有效控制“传染源”。自媒体平台既然没有能力把好这道关口,不如彻底把政策解读类的自媒体拒之门外,严禁自媒体对政策类信息予以主观解读,并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的自媒体人形成威慑,从源头上根治自媒体乱象。

打铁还需自身硬,政策发布与解读是“关键”。事实上,党和政府的一个政策出台,人们在朋友圈看到的各种转发,往往来自于自媒体的解读,部分谣言还被配以短视频,或改编成顺口溜,传播速度比政府两微一端更快,风格比政府两微一端更“亲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和速度,强化政府两微一端的政策发布和解读传播能力,加强与群众的互动频次和对群众的解释引导。

打好预防针,有效保护“易感人群”。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谣言的“易感人群”。因此,要分门别类,针对不同性质的网络谣言,找准容易感染者,打好预防针,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加大宣传,通过现身说法普及网络谣言预防尝试,用身边鲜活的事例教育网民,增强甄别网络谣言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网络谣言的抵抗力、免疫力。

斩断养老诈骗黑手 守护最美“夕阳红”

邹少菲

都说夕阳无限好,然而,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却盯上了银发一族,他们利用老年人辨识能力不强、渴望健康、权益保护能力弱等特点,以养老之名行诈骗之实,使老年人遭受经济和精神双重打击,给他们的晚年生活蒙上了巨大阴影。

“老人养老的钱,不好挣,但很好骗”,诈骗者如是说。随着时代进步和科技发展,养老诈骗手段持续翻新,无孔不入地渗透到老年人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需要关爱的心理特点和养老需求难以满足的现实痛点,一边打着“感情牌”,一边编着“温情陷阱”,以建设老年公寓、提供养老床位、开发养老金融产品、推广养老保健品、组织养老旅游等为幌子,用看似“合规”的项目,将老年人的养老钱一步步掏空,甚至一夜“清零”。一些波及面广、涉案数额巨大的养老诈骗案件,更是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老人不安则家庭不安,家庭不安则社会不安。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关系到家庭的和谐,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特别是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多,老龄化速度快,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67亿,占总人口的18.9%,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千千万万老年人家庭的幸福生活。坚决打击养老诈骗违法行为,守好老年人的“钱袋子”,才能让老年人可以安心养老,安全养老。

守护最美“夕阳红”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是亟待解决的要事,多发的养老诈骗案件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自今年4月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各级人民法院依法严惩养老诈骗犯罪,重点惩处以养老为名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各类诈骗犯罪;网信部门结合“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大力整治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设置“套路”,诱导老年人“消费”“投资”等涉诈问题隐患。历时半年的专项行动有力打击了养老诈骗犯罪行为,形成了良好的防诈氛围。

虽然养老领域涉诈整治已初显成效,但并非大功告成,彻底铲除养老诈骗滋生的土壤,斩断养老诈骗的黑手,除了周期性的专项行动外,还需建立体系化、常态化、稳定化的长效机制,一刻不放松,一个不放过,始终保持打击养老诈骗犯罪高压态势,用法律的“牙齿”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真正做到让诈骗者不敢骗、不能骗、骗不了。

打击养老诈骗,既要重惩治,也要重预防,既要体现打击的力度,也要体现关怀的温度。各部门要针对老年人的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持续开展防诈骗宣传,以案说法,揭露犯罪手段,全面提升广大老年人防骗意识。同时,还要在全社会营造关爱老年人的良好风尚,通过公益广告等方式提醒子女和其他家人多关心陪伴老年人,让不法分子无机可趁,从家庭这个环节加固防骗链条,和全社会一起共同筑牢守护养老钱的安全防线。

每个家庭都有老人,每个人都会变成老人。帮老人守好养老钱,关乎老年群体的幸福晚景,也关乎我们的明天。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坚持疏堵并举、标本兼治、久久为功,一定能实现夕阳更红、养老无忧。

分享到: